去過醫院的媽媽們都該知道,兒科永遠是一個醫院最忙碌的地方。孩子們非常容易生病,小則發燒感冒拉肚子出疹子,大則哮喘、肺炎、敗血癥,局部感染也很常見。折騰一次尚可,往往孩子還會經常去醫院打針!去醫院可是件麻煩事情,讓照料者們操碎了心,憔悴的哭鬧不休的孩子,也讓人心疼不已。照料者們很疑惑,以前的孩子,都是這么帶過來的。如今生活好了,為什么現在的孩子,反而這么容易生病?
媽媽的乳房,可以說是寶寶出生后跟媽媽密切聯系的第二臍帶。乳汁將抗體等物質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寶寶;跟媽媽的密切接觸,寶寶接受了各類正常菌群的定殖,且更少焦慮、低落的情緒,這些都有助于完善機體的免疫能力。 因此,人工喂養寶寶缺乏母乳攜帶的抗體保護,也容易過敏,因而發生各種各樣感染的幾率要比母乳寶寶高出許多。也許你會說,我認識的某人,帶的寶寶一口奶都沒吃,現在不也挺好,我想說的是,喂養的細節內情你未必知曉,每個人的遺傳也具有多樣性,奶粉寶寶更易生病,這是一個總的概率。你還是不信?我們去兒科病房看看可能就會有更深刻的了解了——幾乎每個媽媽,都會掏出奶瓶喂寶寶,極少見到媽媽撩起衣服哺乳的。即使在病房呆上個把兩個月,見到母乳媽媽個數都不夠數滿十個指頭的,而且也很少是純母乳。即使是這樣鳳毛翎角、屈指可數的母乳媽媽,在孩子生病以后通常也會對自己的乳房產生懷疑,自責內疚,從而給寶寶喂上了奶瓶……哎,真是悲哀。 一個非常重要且常見的,卻經常被忽略的照料因素就是——誤吸!看看孩子是如何被喂養的就能理解了:寶寶出生不久,只要一哭鬧,就飛快地往他嘴里塞上奶瓶試圖阻止他哭,而吃奶粉的孩子,腹脹、反流發生吐奶的幾率更高,誤吸率也更高,吸入的奶水相比母乳而言也是更強烈的致敏原和刺激異物,引發身體較為強烈的排異反應以及免疫反應。大一些的寶寶在家中或街上滿地跑,照料者拿著瓢在身后追,邊唱邊跳,寶寶一轉移注意力,冷不丁塞上一口飯菜。寶寶笑或哭了嘴巴張大,趁機塞上一口飯菜,寶寶不想吃,就想辦法逗樂寶寶讓他笑著張嘴。 你很可能會問,你講的這個誤吸,跟肺部感染有什么關系?看上去明明是兩碼事嘛。異物留在寶寶肺部,反反復復刺激氣道痙攣,氣道水腫、狹窄并產生大量分泌物,聽聽肺非常像哮喘。“不通則痛”,阻塞、水腫的氣道,非常容易繼發肺部感染。我們觀察到,五六歲以下的幼兒哮喘并發感染的幾率非常高,除了過敏因素,很可能就是我們無從知曉的少量誤吸因素導致。也就是說,很多反反復復咳喘、肺部感染的孩子,真實的原因是照顧不當造成的誤吸,但我們卻很少考慮,無從知曉,難于診斷和治療。 作為家中一個獨苗苗,寄托了全家人的希望,自然不希望他輸在起跑線上!寶寶初生伊始就參與了跟鄰居、親友寶寶的各項競爭,比賽身高體重,比賽發育速度,比賽誰聰明,誰力氣大會搶東西……這些技能的基礎,落腳點都是——吃!寶寶不僅被早早地塞了大量的奶粉,還早早地塞了各種輔食,特別是魚肉蛋奶類葷食,生怕他缺營養,不夠胖,不夠聰明,力氣不夠大……唯獨不怕不夠健康,因為很多人潛意識里,嬰兒白白胖胖、發育超前才是健康的評定標準。 而過早添加奶粉輔食,非但對寶寶健康沒有多大獲益,反而有很大傷害! 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身體會主動篩選跟我們組織類似、有益的那部分,其他身體不認識的那部分或有害的部分,往往會有各種機制排斥。這是怎樣做到的呢?胃腸道粘膜就是第一道篩子,篩選入血食物分子仍有不恰當的成分,身體就會產生排斥反應,就是過敏。讓身體停止過敏反應的最佳辦法,就是停止這種過敏原攝入,否則過敏表現將難以治愈。 寶寶腸道黏膜第一道免疫防線IgA等,要等7~8個月才能建立趨于完善,胃腸的消化、蠕動功能,也大概是這些時候逐漸發育成熟,有些還要更晚。在此之前,寶寶胃腸通透性較高,也就是食物中的精華、糟粕未經過胃腸的篩選和充分消化,統統輕易地進入寶寶體內,因此成為身體的異物,引發機體的免疫排斥反應!魚肉蛋奶等葷食含有更多的異種高分子蛋白和脂肪,是更為常見的致敏原。而嬰兒過敏的癥狀,有時相當不典型,甚至難于引起照料者的注意!直到寶寶體重不增,或好幾歲了出現瘊喘咳嗽等較明顯的過敏癥狀了才來就診。輔食中尤其是雞蛋黃,認為營養全面豐富,曾經作為第一次添加輔食的推薦食物出現在我國兒科課本中,建議4個月的孩子就要早早的喂蛋黃。這也變成老百姓們最常見的做法,一些心急的照料者甚至在寶寶1~3月就早早的添加了蛋黃甚至整蛋。然而,蛋黃是非常常見的過敏原!雞蛋白更是分子較小,直接透過腸壁成為致敏原,通常1歲以上添加才比較安全。其他魚蝦類、牛羊肉類,以及對智力有幫助的堅果類,都是照料者喜歡給寶寶早早添加的輔食,以期寶寶長高長壯長聰明,而它們都是較為常見的致敏源。 月齡越小的寶寶,過敏癥狀越復雜難于判斷。成人過敏多見氣道反應和皮膚反應,就是我們常見的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咳嗽和瘙癢性皮疹,而嬰兒過敏最常見的是胃腸道反應,比如腸絞痛、腹脹、腹瀉、便秘、嘔吐,常見對C形或O形肛周潰瘍,也見過裂舌頭、拒奶、非常頑固的慢性濕疹、體重不增、低燒,呼吸道癥狀不明顯,但一些孩子容易感冒和肺炎,有的孩子僅僅是哭鬧增加,夜間睡眠變差……這些癥狀太不特異了,缺乏相關知識的照顧者還很少考慮到這一點,于是天天喂致過敏的食物!后果可想而知了。 安黎元認為輔食添加順序仍然是非常有意義的——先添加不容易過敏的食物,然后根據寶寶胃腸發育規律,逐步添加相對過敏幾率高的食物并密切觀察。盡管目前一些網絡資料和香港等地區的研究認為讓嬰兒早些接觸各類食物反而降低過敏幾率,營養學家仔細對比研究各項材料,認為這些實驗設計和統計人群是存在欠缺的,而且老百姓難于判斷嬰兒過敏的表現,嬰兒自身有其特殊的發育發展規律,還是順其自然,謹慎行事為好。然而筆者悲哀的發現,多數照料者爭先恐后揠苗助長,早早地添加各種輔食,即使嬰兒出現過敏反應也難于察覺,或知道可能嬰兒吃了不舒服,也認為不能中斷營養繼續喂!尤其是人工喂養兒,往往過敏表現更多、更嚴重,且更容易繼發較為嚴重的感染。 我們對家中唯一一個獨苗苗,實在是保護得太離譜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飛了。每天給他趕好的吃,趕好的穿。衣服層層包裹,動彈不得,要么就精確地調整衣服的件數,熱2度脫一件,太陽地里脫一件,到家里店里脫一件,跑跑跳跳脫得只剩內衣,出門加一件,有風了加一件,到陰影地里加一件,坐推車不動彈多加幾件裹起來……不敢抱出門,外面有汽車尾氣、霧霾、人群口中呼出氣有很多傳染病,咱就在樓下逛逛,家里玩玩好了。小孩跑快了可不得了,撞著了;跑慢了也不得了,看不著丟了;在一個地方跑跑跳跳也不得了,本來身子骨就弱,這不出汗得著涼了,寶寶吃飽了仍然往死里塞,小孩懂什么,怎么知道自己吃東西?太撐了躺不下,那就全家換著抱。買好多好多的玩具陪著玩。二胎?別想了,這種保護力度,全家都忙不過來了! 而如今,許多人工喂養的獨苗苗,本來就體弱容易過敏和感染,然后家人變本加厲的保護。讓孩子們經常缺乏同齡人的陪伴;讓孩子無法自由自在地奔跑和探索自然;環境因素霧霾,過度保護的他們,沒有經歷過風吹日曬,也沒有經歷過健康人群攜帶的細菌的洗禮,很少鍛煉身體,如今連經常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都是這么奢侈,坐擁擠的公共交通,去室內的兒童游樂場,上幼兒園,較弱的易過敏的身體,遇見密集的不認識的致病菌,反反復復感染難以治愈就不足為奇了。孩子的感冒、肺炎、腹瀉等等,通常不單單是著涼了,絕大多數都是被其他人傳染上的 (一些孩子在家里受涼感冒,也是著涼以后抵抗力下降,身體攜帶的致病菌活動所致)。 因此,即使是人工喂養寶寶,也需要穿上合適的衣服,溫度變化不劇烈不要在一天內經常穿脫(多一件少一件并不打緊,變化的溫度能增加身體的適應程度和耐受力,反復穿脫,出汗的身體受涼更容易感冒,如果接觸可能感冒的孩子,可以稍微多穿一點,經常穿脫衣服更容易被傳染),經常到戶外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有助于免疫系統健全),呼吸新鮮空氣,跑跑跳跳,跟許許多多健康的同齡人一起玩耍。當然,在當今也許操作起來有些困難,可根據自身情況和當地情況盡力而行。了解了其中的原理,盡量給孩子創造健全免疫力的良好條件,也是好的。 但如果已知他人有活動性感染的征象,比如感冒咳嗽發燒、皮膚膿腫、口腔皰疹或潰瘍等,還是需要保持一定距離,更不要親吻寶寶。 我國醫療環境下,對于治療流程都較為急躁;醫患關系持續惡劣,醫生治療趨于謹慎保守、試圖早期控制、速戰速決,各種深層次的社會因素導致抗生素濫用。在這種前提下,我們身邊常見的細菌經常被殺死,近十余年抗菌譜出現質的變遷,留下的多為變種耐藥的、頑強的、甚至較為少見的感染菌種。不會說話的寶寶被這些病菌感染后,診斷和治療將會變得很棘手。一些難于殺滅、容易遷延不愈的病菌,往往經驗性治療效果較差,取證找到病原體有些困難,在這期間,他們很有可能還會更多地使用經驗抗生素,而疾病卻不容易治愈。 經常生病的寶寶,家長朋友們一定要認真學習上述科學育兒知識,糾正錯誤的育兒理念。同時,可以配合使用增強免疫及具有調理作用的營養食品。
安黎元:乳鐵蛋白+針葉櫻桃維生素C 提高免疫好搭檔